【自由時報|邱芷柔】
傳統病理學檢驗,是由病理醫師透過顯微鏡觀察細胞組織形態變化,再將結果以文字化病理報告呈現,近年愈來愈多研究人員,嘗試將AI技術導入數位病理領域,日本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MEJ)成員之一的櫻花檢驗儀器株式會社集團統計,數位病理市場在2025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542億日圓,約新台幣116.7億元。 櫻花集團介紹,他們透過大量的數位病理影像訓練人工智慧系統深度學習,訓練出可以辨識特定病理影像的演算法,發展輔助診斷工具,除了在國內發展,為提高不同國家的診斷效率,集團也邀請新興國家的技師們為系統培訓,提升醫衛輸出的競爭力。 赴日交流的台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MET)成員也分享國內經驗,像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則與台灣微軟合作,串聯最新生成式AI技術ChatGPT,開發「小南阿長」智能輔助護理資訊平台,洞視科技協助多家醫學中心進行AI輔助診斷模型,台北馬偕醫院則整合看診系統及衛教資源,減少干擾臨床醫療的情況發生。 不過MET成員也直言,國內有醫帶產的能力,但許多智慧醫材要落實到臨床使用,速度上仍跟不上先進國家,無論是國產或是進口醫材,如何簡化行政程序還有努力空間。 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國內目前多數送審的智慧醫材多屬第二等級醫療器材,迄今已核准96張運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醫療器材許可證,因較具新穎性且複雜,平均審查辦理天數低於140日曆天。食藥署也表示,目前智慧醫療器材專案辦公室持續為國產人工智慧醫療器材產品開發提供單一窗口、一站式、創新的諮詢輔導服務,以加速產品開發及上市時程。 MET執行長吳明彥說,透過AI技術克服不斷膨脹的醫療費、醫護人員短缺及慢性病醫療等結構問題,是日本近年致力發展的目標,在政府部門指導下,MET持續聚攏醫療院所、健康醫療產業業者,建構資源網絡平台,未來藉由AI相關研發,透過醫療機構積極參與,協助南亞及東南亞國家的醫衛產業市場,將可借鏡日本,運用台灣醫療產業的特色與優勢,提升台灣醫衛實力輸出。 出處:自由健康網 【自由時報|邱芷柔】
失智症是高齡化社會最大的挑戰之一,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所有失智症中占比最高的類型,面對腦部退化醫學界長年束手無策,去年底日本批准首款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試劑,號稱17分鐘內就能完成檢測,台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MET)赴日考察,盼促新技術加速在台灣落地。 日本醫用電子設備商SYSMEX與衛采製藥(Eisai Co)合力研發驗血試劑,偵測腦中「β類澱粉蛋白」(amyloid beta)區塊形成的情況,相較於其他檢測法,可減少患者身心與經濟負擔,去年底獲得日本官方許可。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推估,2020年日本國內的失智症患者達600萬人,2060年估計會增加至1150萬人,其中約有800萬人是阿茲海默症患者,約占全體失智症患者約7成。而台灣失智症人口也持續攀升,去年底失智人口來到32萬人,2026年後大批戰後嬰兒潮人口邁入65歲大關,失智人口也將直線上升,推估未來20年每天會有近48人失智。 SYSMEX指出,目前多透過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或抽脊髓液進行阿茲海默症診斷,公司研發的試劑可檢測血漿中兩種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β類澱粉蛋白,檢測工具以化學冷光酵素免疫分析法進行量側,有助於及早介入失智治療。 除了失智診斷,日本衛采製藥與美國藥廠百健合作開發的阿茲海默症新藥Lecanemab(又稱為Leqembi)已先後取得美國及日本批准,從早期診斷到介入用藥,突破阿茲海默症治療窘境。 目前這款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試劑也正在台灣申請醫材許可,用藥方面,食藥署日前表示,今年6月中收到藥廠申請銜接性試驗評估,若經審查符合條件且相關資料齊全,有望在2025年在台核准。 出處: 自由健康網 【自由時報|邱芷柔】
配合導航系統及內建地圖,就能搭乘造型前衛的自動駕駛輪椅,像「X教授」一樣,無障礙穿梭在醫院的不同建築間,這款由日本公司WHILL開發的自動駕駛輪椅,已在慶應義塾大學醫院落地使用。 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日本,當初從高齡進入超高齡社會花了11年,而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在2025年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相當於從高齡到超高齡社會只花了短短7年,台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MET)今年率10家醫院、逾20名專家赴日交流,聚焦在「智慧醫療」應用與發展,透過人工智慧(AI)、自動化等科技力,尋找超高齡化社會解方。 慶應義塾大學醫院為MET團隊展示自動駕駛輪椅,這款智慧輪椅前後設有攝影鏡頭,搭配自動駕駛系統,只要完成設定,就能從A地移動到B地,協助高齡、行動不便者穿梭醫院不同建築,提升就醫體驗。 慶應義塾大學醫院副院長陣崎雅弘說,該院患者最多的診療科是眼科,以白內障病患為大宗,手術方面也是以水晶體重建最多,其次是置換人工關節,考量高齡者需求,醫院設有WHILL智慧輪椅,協助傳送病人,減輕照護人力壓力也提高病人的就醫體驗。 日本醫療院所也積極推動個人醫療資訊管理APP,慶應義塾大學開發了「MeDaCa」,龜田綜合醫院則有「NOBORI」,除了結合看診系統,讓民眾就醫更便利,還可透過APP管理個人化的醫療資訊,強化照護效能。 龜田醫院復健發展村永部長指出,讓高齡者回到勞動市場是日本的政策目標,因此在健康照護上也以此為基礎,從慢性病控制到高齡者工作場域會遇到的職業傷害等,透過個人化的資訊搜集,可訂定專屬的照護規劃,病人也能更輕鬆掌握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態。 龜田醫院還進一步規劃在鴨川市推出「IKIIKI」計畫,院方表示,醫療體系思考的方向已從過去的「如何治療」轉向「如何生活」,為了應對老齡化與地方需求,「IKIIKI」計畫以俱樂部的概念,邀地方居民成為會員,結合醫院、診所、長照等團隊提供個人化的健康服務,運用穿戴式健康設備、健康應用程式等,可提醒按時服藥、監測身體活動並提供個人化的健康建議,幫助地方民眾過上更健康的生活。 出處:自由健康網 【自由時報|邱芷柔|日本東京報導】 智慧醫療已是現代化醫院的「標配」,台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MET)今(2日)率領多家醫院、逾20名醫界專家赴日,與日本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MEJ)進行第二次日醫衛合作工作坊,此次聚焦在雙方的「智慧醫療」應用與發展,MET副董事長陳建志指出,此次工作方看見雙方的優勢,未來合作上可彼此互補,促進在東南亞國家推展醫療科技的合作。 此次與會專家包括高醫大附醫、義大醫院、北醫附醫、新光醫院、馬偕醫院、國泰醫院、聯新國際醫院、中山醫附醫、員榮醫院、亞東醫院及洞視科技等,並由高醫大附醫、員榮醫院發表智慧醫療的應用。 高醫大附醫胸腔內科醫師蔡明儒指出,「大數據」是精準醫療的基礎,該院建構高醫體系大數據平台,從臨床數據、影像、健保、主題式、基因疾病理、生理訊號等資料庫,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將資料結構化,應用在智慧加護病房、麻醉管理平台、偏鄉遠距醫療等,提升醫療效率及可及性,此外該平台也串起醫療院所與生醫業者、資服業者,加速在智慧診療、醫材及新藥的開發。 來自彰化的社區型醫院員榮醫院,在智慧醫療應用上成果豐碩,院長張克士分享,該院率全台之先導入AI肺部電腦斷層影像處理系統、AI輔助腦波壓力指數判讀等,提升疾病診斷效率,今年也以「AI健康照護」使用穿戴式裝置整合長照照顧需求,抱回國際創新發明大賽金牌,此外該院還透過5G智慧眼鏡協助距離台灣3千公里遠蒙古國醫師動手術,並運用擴增實境技術,讓住院病人感受森林、海洋氛圍,不再只是住在冰冷的病房,讓醫院有人工智慧也有人情味。 日方代表則有櫻花集團(Sakura Seiki Co., Ltd)、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會社、城山國際醫院、KONICA MINIOLTA,INC.等,展示智慧醫療研發成果,包括可加速癌症篩檢、肺栓篩檢測等技術等,協助醫師更即時掌握病患病況,以提供個人化且更有效率的治療方案。 陳建志表示,今年度是MET和MEJ邁入合作第二年,雙方有共識的從交流階段向實際合作討論方向前進,因此在促進台日業者合作方面,透過台日醫衛工作坊,鎖定特定領域的醫療機構及企業,讓兩國醫衛產業業者需求、現況可接軌,並展開後續接洽行動,透過工作坊看到雙方能互補的地方,MEJ有較多製造儀器設備、提供服務商品的會員,而MET則多由醫療機構組成,未來針對雙方強項聯手,推進東南亞國家的智慧醫療運用。 MEJ理事長笠貫宏也說,「以病患為中心的合理醫療服務」是組織目標,MEJ和MET在2022年9月3日完成簽訂合作備忘錄,建立雙方合作的基礎,透過雙方會員直接交流、相互理解並建立信賴關係,已是產、官、學界重要的交流平台,後疫情時代,定能加深國際醫療的合作。 出處:自由健康網
|
CategoriesArchives
January 2025
|